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云南元谋发现中侏罗世中棘龙科兽脚类一新属种——金沙江元谋盗龙

发表日期:2025-04-14来源:放大 缩小

云南侏罗系的红层以产出大量的蜥脚型类(Sauropodomorpha)恐龙闻名,但其也不乏兽脚类恐龙化石的产出。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海鲁研究员课题组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楚雄师范学院、禄丰市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研究报道了云南元谋中侏罗世中棘龙科(Metriacanthosauridae)兽脚类恐龙一新属种——金沙江元谋盗龙(Yuanmouraptor jinshajiangensis),该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综合学术期刊《PeerJ》。这也是云南元谋地区首次命名的兽脚类恐龙,也是继金时代龙(Shidaisaurus jinae)之后在云南报道的第二例中棘龙科兽脚类恐龙。

图1 元谋盗龙右侧头骨照片及线描图(邹毅供图,照片由吴肖春拍摄,比例尺为10厘米)

图2 元谋盗龙脊椎照片(照片由邹毅拍摄并提供)

元谋盗龙的正型标本在2006年由楚雄州博物馆的王国付与刘德志等人发现于云南元谋姜驿乡下半菁村的中侏罗统张河组地层中,包含一较为完整的头部骨骼以及前11节脊椎。该标本在正式报道之前就已被陈列在禄丰世界恐龙谷遗址馆内对外展出,并被“中国龙王”董枝明冠以元谋盗龙的称号。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沿用元谋盗龙这一名称并将其作为属名,同时由于姜驿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为云南境内唯一位于金沙江北岸的行政区,故将金沙江作为种本名,因此这一新恐龙的种名即为金沙江元谋盗龙。

图3 元谋盗龙头骨复原图(邹毅供图,比例尺为10厘米)

作为僵尾龙类(Tetanurae)的一个早期分支,中棘龙科成员主要被发现于亚洲、欧洲的中侏罗统至下白垩统地层中。中棘龙科中的典型代表如中棘龙、中华盗(猛)龙、永川龙等生活于晚侏罗世,其中体型较大者如永川龙的头骨长度能够达到1米以上。而生活于中侏罗世的元谋盗龙为中等体型的兽脚类恐龙,头骨长度约为60厘米。相较于那些年代较晚的中棘龙科成员,元谋盗龙在许多方面显得更为“原始”,如发育较弱的眼眶周围突起、轭骨与枢椎椎体上缺失气腔孔和突起程度较弱的颈椎前关节面等。不仅如此,元谋盗龙还具有一些出现在非中棘龙科成员中的特征,可能表明僵尾龙类早期演化过程中频繁的趋同演化现象。系统发育结果也佐证了元谋盗龙在分类位置上的特殊性,其位于中棘龙科内部最为基干的位置。元谋盗龙的发现增加了我国云南兽脚类恐龙的多样性,进一步增进了对于僵尾龙类兽脚类恐龙早期特征演化的认识。

图4 元谋盗龙系统发育位置(邹毅供图)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生邹毅,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海鲁硏究员,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吴肖春研究馆员也对此项研究做出极大贡献。

论文链接:https://peerj.com/articles/19218/

附件:
Baidu
map